您当前位置:昌江廉政网 >> 宣传教育 >> 勤廉典范 >> 浏览文章

真情回报井冈山——武警井冈山中队官兵助民记事

来源:不详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0日 点击数:

(2004-08-03 01:32:10)

近3年先后被武警部队党委评为基层先进党支部、被武警部队授予“井冈山模范中队”荣誉称号的武警井冈山中队,在履行好自身职责的同时,积极支援地方建设,只要是地方建设需要的地方,到处都活跃着官兵们的身影,他们用真情呵护着这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呵护着山上白天黑夜的安宁,用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新时代的拥政爱民之歌,被井冈人亲切地誉为“红军传人”。

“活血库”

2001年9月18日晚,井冈山市汽车运输公司驾驶员曾波驾驶的客车在上山途中撞在了公路旁边的峭壁上,因失血过多,奄奄一息的他被送进了井冈山市人民医院急救。

医生们立即确定了手术方案,但医院却找不到与伤者血型相匹配的血浆。如果临时从吉安中心血站调,130多公里的路程,来回要近7个小时。当已经熄灯就寝的中队20余名官兵知道这一消息后,立即跑步到医院,争先恐后地抢着输血。

经抽样化验,战士赵志强、顾伟的血型与曾波的血型相匹配,400毫升鲜血很快输进了曾波的体内。痊愈后,曾波第一件事就是跑到武警中队,拉着官兵们的手感激地说:“我的体内流着你们的血啊!”

像这样的事情,对中队官兵来说已是家常便饭。据统计,近几年来,中队官兵先后为重、急病患者献出了1万多毫升鲜血,救活了10多人的性命。井冈山市人民医院原副院长张永财说:“我们医院还没有建立血库,武警中队就是井冈山上的一座‘活血库’!”

“硬骨头”

在井冈山市,一有什么急、难、险、重任务,武警官兵闻讯就上。他们不怕吃亏,专啃硬骨头,在井冈山人心
2001年11月18日,井冈山市茨坪镇农贸市场的护坡因遇泥石流突然倒塌,9名民工来不及躲闪,被乱石和泥土埋在深沟里。

正在训练的中队官兵得知这一情况后,火速赶赴事故突发现场。现场乱石、泥土堆得像小山,若用铁锹或铁镐挖开,很有可能伤及被埋在泥石堆里的民工。队长陶建军一声令下:“跟我来,用手扒!”话还没说完,带头就用手扒起来了。

官兵中有的搬石头,有的用手扒泥土。中队刚探亲归队的士官戴超,闻听此事,来不及放下行李,直接就赶到了现场;不少老战士只有一个多星期就要退伍了,但他们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拼着命也要把埋在泥石流里的民工救出来!最后,除一人因埋得较深窒息身亡外,其他8人硬是被武警官兵从死亡线上给“扒”了回来。

井冈山常年多雨,一年365天就有200来天在风雨中度过,每年有数十次山洪暴发。

今年5月16日,拿山乡北岸村塘上村民小组遭受山洪袭击,100余名群众被洪水围困。中队接到抢险命令后,火速赶赴事发现场。

雨越下越大,水位越涨越高,惟一接近村庄路面上的水位就达1.6米深。抢险队员用背包绳拴住前后一字排开,在当地村干部的引导下扶着绳索向村庄靠近。经过近8个小时的抢救,中队官兵顺利地将被困的100余名群众转移到安全地带,并抢救出物资价值约10万元。

“守护神”

在井冈山,游客遇到任何急难险阻,第一个赶到的就是武警官兵。

2002年10月6日,对廖千星、万晓龙等8名来自上海的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日子。在与死神擦肩而过后,面对为营救他们而满脸倦容的武警官兵,8人不禁热泪盈眶……

10月5日晚,中队接到市委紧急电话,有来自上海的8名大学生在五指峰主峰次原始森林探险迷路,随身携带的干粮、饮用水已经耗尽,经过8个小时的攀爬仍无法找到返回的路。8名遇险的大学生饥困交加,两名学生已出现虚脱现象。

时下的井冈山正值深秋,寒意逼人,天空还阴沉沉地下着倾盆大雨。山高路滑,地形复杂,给搜救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中队立即成立了救援小组,用探照灯作为参照系,用军用地图分析对比,用指南针判定方位,搜寻不久就基本上确定了遇险学生的大致位置。

 经过近20多个小时的搜寻和救援小组发出100余组信号后,中队官兵终于听到遇险学生回应的微弱呼救声。见到前来营救的武警官兵,遇险学生顿时哭成一团,激动地和前来救援的武警官兵紧紧地拥抱在一起,激动地说:“感谢武警官兵给了我们第二次生命!”

诸如此类的事情数不胜数。近几年来,中队官兵参加各种助民活动1000多次,义务造林40多亩,资助失学儿童6000多人次,义务为外地参观团上传统教育课50余场、3000多人次,完成扑灭山火、抢险救灾等急难险重任务200多次。

 (李典胜 本报记者宋茜 大江网-江西日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