俯首为民铸丰碑——追记安义县新民乡尚礼村党支部原书记凌美龙
顾晶 赖继红
凌美龙生前留下的惟一一张工作照(资料照片)
50年熔铸的一生,在病魔的摧残中匆匆划上句号。他,尽管还来不及多看这个世界一眼,但已用生命筑起了一座丰碑,把自己的名字深深镌刻在了人们的心坎上。
他关心群众的事让人数不清
在尚礼村,只要一提起凌美龙,村民们总有说不完的话。每次去县城、乡里开会或出差,凌美龙总要看是否有群众托他办事。久而久之,村民盖章办证,买点货呀什么的,都请他帮忙;“这些小事”,凌美龙从没误过。
不仅如此,村里的贫困户哪家没有米、没有油,哪家小孩没有上学,哪个村民患病没钱治疗,哪一户需要帮助……凌美龙心里都有一本“账”。几十年来,几乎每家每户都不同程度地得到过凌美龙的资助。村民凌春根买化肥缺钱,凌美龙送去了200元;凌华明因父母长期患病,交不起学费,凌美龙每个学期都帮他交,并帮他买学习用品,一直资助他读完初中。
除了送钱送物,凌美龙还一次次地给困难户送粮、送油、送种子。他家开了一个邮购种子店,群众需要什么种子只要一个电话,他就把种子送到群众手中。一年间,光送给群众的种子款就有1000多元。
凌美龙关心群众的事,犹如漫山遍野的杜鹃花,人们看得见、数不清。
他让小山村萌生市场意识
以前,尚礼村的村民只是世代守着6000亩山地,从来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究竟怎样?凌美龙大胆提出劳务输出,鼓励村民“背井离乡”,通过借助外力寻找更多致富路。
起初,响应的村民寥寥无几。为什么非要离开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到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受罪”?对于这些不理解,“固执”的凌美龙带头鼓励自己的儿子和亲属走出尚礼村去汲取经验。因为他知道,只有走出去,才能引进来。
慢慢地,凌美龙要让村民致富的决心感动了大家,一批又一批的村民走出去了,为改变自己的生活而努力着。如今,18到50岁的村民中,有80%走出了村庄,有的还成了“大老板”。村民欧阳家明和魏绍春分别在大连和苏州办起了电子开关生产厂。
因为凌美龙的“固执”,尚礼村首次有了市场意识的萌芽。久而久之,村民们也逐渐有了产业化意识,让这个小小的山村慢慢从一个封闭型的山区走向开放。
他以生命为代价修出一条连心路
尚礼村原来只有一条沙土公路,经过山洪冲刷,路面已坎坷不平,难以通行。看到在弯弯曲曲、坡陡狭窄的路上弓背拉车、一路三歇的乡亲们,凌美龙痛心地说:“大路大富、小路小富,尚礼村穷了几辈子,就是没有一条路啊!”
修路需要开山,凌美龙便带头扶钢钎、抡铁锤、钻炮眼。筑路基需要石块,他带头扛起百来斤一块的石头。2003年11月,过度操劳的凌美龙身体突然有了不适反应。家人见他脸色蜡黄,劝他去医院作检查。凌美龙摇摇头说:“只是胃病又犯了,吃几片药、打几针就好了。”直到有一天,他病倒在公路建设的工地上,家人强行把他送到医院治疗。“胰腺癌晚期”的检查结果,如同晴天霹雳砸在凌美龙一家人头上。
2004年9月4日,是尚礼村公路硬化开工的日子。凌美龙硬撑着虚弱的身子,在村干部的搀扶下来到工地。虽然大家都劝他回去休息,但他却说:“今天是尚礼村村民圆百年梦想的大喜日子,我要看看山里人祖祖辈辈盼到的今天。”也许是群众欢呼雀跃的场面和难以抑制的激动心情,或许是病魔的无情肆虐,凌美龙颤抖的双脚再也无法支撑而瘫坐在地上。人们把他抬到家中时,他仍然不停地念叨:“公路开工了!公路开工了!”
2004年9月9日,病魔为凌美龙的人生划上了一个句号。尽管病魔带走了凌美龙的躯体,却带不走所有人的思念,还有乡亲们没来得及说出口的感激。在尚礼村村委会,记者看到村党员联系户花名册上,凌美龙的名字依然排在第一位。
凌美龙走了,但他的精神永远留在了这片火红的土地。
来源:大江网-江西日报 责任编辑:龙红古